耶穌斥責風和海的斥責 (太8:26,可4:39 ,路8:24)
在這段經文中,我們不難看到耶穌斥責風和海
又因爲三卷福音都有連續記載耶穌和門徒渡過加利利海之後,把一個人身上的鬼趕出來,趕到猪群裏面。最後,那群豬墮崖而死,那個人正常生活。
有人解釋這段兩段經文,認為耶穌和門徒那個晚上遇上的暴風是魔鬼的工作,想要阻止他們去救那個在對岸的人。主要理由是耶穌用「斥責」來駡風和海,有如耶穌斥責污鬼。所以,那次的暴風是魔鬼的工作,耶穌要斥責牠。
另外,耶穌也同樣斥責在彼得岳母身上的熱病,所以那病也是魔鬼的工作。
讓我們嘗試解釋這段經文,我們知道解釋聖經其中一個原則是以整本聖經來解釋單一事件。
那麼,我們要看看耶穌斥責風和海是不是單一事件?
耶穌有沒有斥責自然界的其他現象?
當我們尋找新約聖經的「斥責」,我們找到四個耶穌的事迹:
1.
耶穌斥責風和海(太8:26,可4:39,路8:24)
2.
耶穌斥責彼得岳母的熱病(路4:38-39).但是太8:14-16,可1:28-31記載耶穌治好彼得的岳母,沒有用「耶穌斥責」
3.
耶穌斥責污鬼,不許他們說話(路4:40-44, 這段經文記載耶穌治病、趕鬼、污鬼認耶穌是神的兒子)
4.
耶穌斥責污鬼 把牠趕出(是耶穌登山變像之後,太17:18-21, 可9:17-29, 路9:42)
那麽,我們發覺有時福音書寫耶穌是責備污鬼。尋找一下新約聖經,我們找到五個耶穌的事迹,只有一次是責備污鬼:
1.
耶穌責備加利利的哥拉汛等等的人不信(太11:20)
2.
耶穌責備污鬼不可作聲(它認耶穌是神的聖者,可1:25)
3.
耶穌責備彼得,因他不想耶穌上耶路撒冷受害(可8:33)
4.
耶穌責備門徒,看見耶穌復活還不信,心裡剛硬(可16:14)
5.
耶穌責備雅各、約翰要滅撒瑪利亞
這樣看來,耶穌斥責風和海可能是單一事件。
因為耶穌斥責自然界的事情,只有那次晚上在加利利海和治好彼得的岳母。耶穌治好彼得的岳母,路加用了斥責這詞語,而馬太、馬可沒有記載耶穌有說話,只是摸她的手/拉她的手。
我們可以進一步尋找新約聖經中,耶穌怎樣對魔鬼、污鬼。
1.
耶穌受魔鬼試探中,耶穌沒有趕牠走。(太4:1-11, 可1:12-13, 路4:1-13)
2.
耶穌在格拉森,就是平靜風和海之後的早上,趕出「群」鬼(太8:28-33,可5:2-18, 路8:27-38)。馬太沒有用斥責、馬可用
耶穌吩咐(可5:8),路加用
耶穌吩咐(路8:29)。
3.
耶穌在推羅為迦南的婦人的女兒趕鬼,沒有直接見到那女孩。所以,沒有斥責牠、吩咐牠等等的記載。(太15:22,可7:24-30)
4.
耶穌登山變像之後,趕出控制人的污鬼,是斥責那污鬼(太17:18-21, 可9:17-29, 路9:42)
5.
耶穌責備污鬼,不要作聲(可1:23-27)
6.
耶穌 囑咐 污鬼不要把耶穌是神的兒子說出來(可3:9-12)
7.
在迦百農耶穌責備污鬼不要作聲,因它認耶穌是神的聖者(路4:33-37)
8.
耶穌斥責污鬼不許他們說話,他們認耶穌是神的兒子(路4:40-44)
9.
耶穌治好鬼附彎腰的人,沒有斥責鬼(路13:11)
我們看到耶穌有九次與魔鬼、污鬼相遇,
有兩次記載耶穌斥責牠們,
路4:40-44,只有路加記載
耶穌登山之後那次趕鬼,三卷福音書都有記載
有兩次記載耶穌責備牠們
可1:23-27,只有馬可記載
路4:33-37,只有路加記載
其餘的福音書記載耶穌用了吩咐、囑咐趕走牠們。
所以,我們可以結論,耶穌趕出污鬼不一定用「斥責」。
三卷福音書中,只有兩個事件這三卷都有使用斥責這個詞語,就是耶穌平靜風和海,及耶穌登山變像後趕出控制人的污鬼。其他的經文,路加用了三次斥責,兩次是斥責污鬼,一次是斥責熱病。馬可用了一次斥責污鬼,馬太沒有用過斥責污鬼。路加好像比較喜歡用斥責這個詞語。但是在路加福音中,有一次耶穌治好那彎腰的人,路加又沒有用斥責這個詞語。再加上,當耶穌那次晚上之後,早上到了那裏把那人的「群」鬼趕出,三卷福音書都沒有記載耶穌是斥責那群鬼。
這樣,我們不能說耶穌斥責風和海就是斥責污鬼、魔鬼。那次的暴風一定是魔鬼的工作。雖然那次暴風有可能是魔鬼的工作,要阻止耶穌的拯救。但是,這個可能性應該很低。所以,耶穌那晚應該只是斥責那埸暴風,是自然界的風浪,沒有魔鬼的工作成份。
討論到了這裏,我們要看看這兩段經文的關係,來幫助我們解釋。
前一段經文記載耶穌平靜風和海,結局的怎樣的?就是門徒恐懼,彼此問:「耶穌到底是誰?」。只有讀前一段我們找不到門徒問題的答案。
後一段,記載耶穌遇到那個人趕出附在他身上的群鬼。那些鬼又一次喊叫:「耶穌是神的兒子」。所以,我們看到「耶穌到底是誰?」的答案就在早上遇到那群鬼說了出來「耶穌是神的兒子」。
這樣,我們把這兩段看成一段,主題就是耶穌是神的兒子,以祂平靜風浪、趕出群鬼爲證據。我相信這個信息正是三卷福音書的作者的共同目的,要福音書的讀者相信主耶穌仍是神的兒子。